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咸安大幕乡:在围绕“人感”的思想碰撞中绘就乡村振兴图

2025-09-22 11:45

云上咸安报道 9月13日,在稻香漫过街巷的初秋时节,四川美术学院讲师兰迪与岳阳,携“人与空间”主题跨越千里,来到咸安区大幕乡,与当地50余名乡、村干部围坐交流,在此刻,学术智慧与基层实践碰撞出亮眼火花。

大幕乡位于咸安区东南角,是当地最为偏远的乡镇。这里既是唐代学者李善和书法家李邕父子居住地,也是明清时代文学评论《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的祖居地,苏维埃咸宁县政府红色革命遗址、桃花洞、月亮山、观音崖、仙女庙等人文景点和野樱缤纷、林海幽深等自然景点交相辉映。

但优越的资源禀赋背后,其实也藏着诸多“遗憾”,特别是“老村落待激活、公共空间待升级”的现实课题,体现出“没被看见的人”的需求缩影。

一年之内,两场“乡村论坛”,带来了变化。

“建筑美学,并不是远在城市、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乡村现实,用美学赋能,可以让乡村面貌更上一个台阶。”几个月前,大幕乡第一期“乡村论坛”上,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沚山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薛楚金以“设计改变乡村”为题,带来了第一次思想洗礼,乡村干部忽然“醒了神”。

简单的建筑设计和改造,也能为充分利用乡村闲置空间、盘活土地资源、带动群众增收带来许多可能:把乡村变成没有“屋顶”的艺术馆、因地制宜推动“老旧废弃”艺术改造和创作提升文化形象、用公共艺术让一季游变成四季游……

在此期间,井头村打造“云栖田园”民宿综合体、东畈陈古民居重现明清风貌、桃花尖百年“夫妻”红豆杉活化利用、整合“三山一湖”开发“茶香研学”“竹海越野”特色旅游线路等一批实践经验落地,让“靠山吃山”成为“绿富同兴”。

在第二期乡村论坛中,来自川美的兰迪博士和岳阳博士,分别以“被看见的人”和“玩的艺术”为题,探讨日常生活体验与空间现代性的关系,分享对城乡公共空间的观察与实践。

论坛现场,只见乡村干部们低头记录、笔尖“沙沙”作响。

“我看见了老人歇脚的需求、孩子嬉闹的渴望。”“真正的参与,是让村民说‘我要什么’,实实在在地回应群众需求。”“村民在公共空间玩得开心,就是最实在的‘空间认同’。”对话沙龙环节,50余名乡、村干部分享着自身的体会,而这场人与空间的对话,已在潜移默化间顺着田埂和街巷,洒向每个充满希望的角落。

9月初,大幕乡70多位村民穿梭于乡内多地,参与首支地方形象歌曲《乡歌一曲大幕开》视频录制工作。稻田边千年古树下,用地道的咸安方言齐声合唱的场景,老人清泉边洗衣的乡村景象,一一在视频里原生态呈现,旋即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无独有偶,该乡手机店主章专丽在乡间办起读书会,每周雷打不动定期开班,为上至70岁、下至5岁的“书友”提供心灵空间,并将乡间书院搬上“云端”,在网络上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过去的“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

这些活动品牌的“主角”中,有扛着锄头刚从田里回来的农户,有在村里开小超市的店主,还有放寒假回来的大学生,但当他们扯着嗓子唱起来、读起来时,“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感受,得到了最大化的尊重和体现。

而这样的尊重和体现,在大幕乡处处可见。井头村改造二门楼时,村民主动捐出家里的老石磨、旧农具,说“要摆在外头,让娃们知道以前的日子”;金鸡山村繁冲片区修步道,村民们自带锄头来帮忙,说“修的是咱自己走的路,得用心”。

“开展乡村论坛,不是‘高大上、出成绩、装门面’的学术宣讲,而是把‘人的感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通过专家和村干部的交流,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谋发展、惠民生,不是给‘我觉得’的设计方案,而是要将‘村民说’的方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根。”大幕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阳感慨。“当每个村民都能说‘这是我想要的家乡’——田埂边有歇脚的地,村口有热闹的场,老建筑里有熟悉的回忆,这样的乡村,才是有‘人感’的乡村,才能真正留住人。”

“我希望有个晒场晒晒家里的干菜”“我要搭个简易秋千让孩子们玩”“我想让村里的公共空间得到高效利用”……

不少受邀参加的群众,也通过论坛阐述着自己的想法,这份直白的期待,恰恰道出了“大幕・乡村论坛”最珍贵的意义。大家期待着第三期、第四期,也想适时登台,分享自己艺术创作、农业生产的心得体会。

此刻,“思想火花”成了“长久风景”。

可以预见,乡村论坛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的外在面貌,更是乡亲们的精气神——大家不再是“等着看”,而是“跟着干”,用双手把家乡建得既有“好风景”,更有“暖人情”,最终拧成“一股劲”,绘出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掌上咸宁 照片来源:融媒体记者陈柱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

广告

云上咸安报道 9月13日,在稻香漫过街巷的初秋时节,四川美术学院讲师兰迪与岳阳,携“人与空间”主题跨越千里,来到咸安区大幕乡,与当地50余名乡、村干部围坐交流,在此刻,学术智慧与基层实践碰撞出亮眼火花。

大幕乡位于咸安区东南角,是当地最为偏远的乡镇。这里既是唐代学者李善和书法家李邕父子居住地,也是明清时代文学评论《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的祖居地,苏维埃咸宁县政府红色革命遗址、桃花洞、月亮山、观音崖、仙女庙等人文景点和野樱缤纷、林海幽深等自然景点交相辉映。

但优越的资源禀赋背后,其实也藏着诸多“遗憾”,特别是“老村落待激活、公共空间待升级”的现实课题,体现出“没被看见的人”的需求缩影。

一年之内,两场“乡村论坛”,带来了变化。

“建筑美学,并不是远在城市、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乡村现实,用美学赋能,可以让乡村面貌更上一个台阶。”几个月前,大幕乡第一期“乡村论坛”上,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沚山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薛楚金以“设计改变乡村”为题,带来了第一次思想洗礼,乡村干部忽然“醒了神”。

简单的建筑设计和改造,也能为充分利用乡村闲置空间、盘活土地资源、带动群众增收带来许多可能:把乡村变成没有“屋顶”的艺术馆、因地制宜推动“老旧废弃”艺术改造和创作提升文化形象、用公共艺术让一季游变成四季游……

在此期间,井头村打造“云栖田园”民宿综合体、东畈陈古民居重现明清风貌、桃花尖百年“夫妻”红豆杉活化利用、整合“三山一湖”开发“茶香研学”“竹海越野”特色旅游线路等一批实践经验落地,让“靠山吃山”成为“绿富同兴”。

在第二期乡村论坛中,来自川美的兰迪博士和岳阳博士,分别以“被看见的人”和“玩的艺术”为题,探讨日常生活体验与空间现代性的关系,分享对城乡公共空间的观察与实践。

论坛现场,只见乡村干部们低头记录、笔尖“沙沙”作响。

“我看见了老人歇脚的需求、孩子嬉闹的渴望。”“真正的参与,是让村民说‘我要什么’,实实在在地回应群众需求。”“村民在公共空间玩得开心,就是最实在的‘空间认同’。”对话沙龙环节,50余名乡、村干部分享着自身的体会,而这场人与空间的对话,已在潜移默化间顺着田埂和街巷,洒向每个充满希望的角落。

9月初,大幕乡70多位村民穿梭于乡内多地,参与首支地方形象歌曲《乡歌一曲大幕开》视频录制工作。稻田边千年古树下,用地道的咸安方言齐声合唱的场景,老人清泉边洗衣的乡村景象,一一在视频里原生态呈现,旋即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无独有偶,该乡手机店主章专丽在乡间办起读书会,每周雷打不动定期开班,为上至70岁、下至5岁的“书友”提供心灵空间,并将乡间书院搬上“云端”,在网络上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过去的“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

这些活动品牌的“主角”中,有扛着锄头刚从田里回来的农户,有在村里开小超市的店主,还有放寒假回来的大学生,但当他们扯着嗓子唱起来、读起来时,“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感受,得到了最大化的尊重和体现。

而这样的尊重和体现,在大幕乡处处可见。井头村改造二门楼时,村民主动捐出家里的老石磨、旧农具,说“要摆在外头,让娃们知道以前的日子”;金鸡山村繁冲片区修步道,村民们自带锄头来帮忙,说“修的是咱自己走的路,得用心”。

“开展乡村论坛,不是‘高大上、出成绩、装门面’的学术宣讲,而是把‘人的感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通过专家和村干部的交流,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谋发展、惠民生,不是给‘我觉得’的设计方案,而是要将‘村民说’的方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根。”大幕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阳感慨。“当每个村民都能说‘这是我想要的家乡’——田埂边有歇脚的地,村口有热闹的场,老建筑里有熟悉的回忆,这样的乡村,才是有‘人感’的乡村,才能真正留住人。”

“我希望有个晒场晒晒家里的干菜”“我要搭个简易秋千让孩子们玩”“我想让村里的公共空间得到高效利用”……

不少受邀参加的群众,也通过论坛阐述着自己的想法,这份直白的期待,恰恰道出了“大幕・乡村论坛”最珍贵的意义。大家期待着第三期、第四期,也想适时登台,分享自己艺术创作、农业生产的心得体会。

此刻,“思想火花”成了“长久风景”。

可以预见,乡村论坛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的外在面貌,更是乡亲们的精气神——大家不再是“等着看”,而是“跟着干”,用双手把家乡建得既有“好风景”,更有“暖人情”,最终拧成“一股劲”,绘出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掌上咸宁 照片来源:融媒体记者陈柱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