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咸安区持续深耕文明实践沃土,精心培育了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助推发展的优质项目。它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焕发出蓬勃生机。现在,请随我们一起走进咸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动人画卷,聆听那些服务为民、温暖人心的精彩故事,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幸福图景!

2025年咸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展示交流活动银奖



大家还记得以前的老货郎吗?肩上挑着竹箩筐,手里摇着拨浪鼓,悠长的吆喝声承载着我们儿时的期盼。今天,在咸安区的街头巷尾,一群新时代的“货郎”正接过这根“扁担”。他们挑着“民生百宝箱”,将党的好声音、文明的种子和贴心的服务送达千家万户。他们有个可爱的名字,叫作“文明小货郎”,让我们一同走近这场流动的文明接力。
在“万物皆可网购”的时代,一部手机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我们却发现——72岁的王奶奶想去办社保年审,却因为腿脚不便而一直耽搁;小区的李大爷想让孙子学剪纸,跑遍几条街都找不到非遗老师;还有在咸宁创业的陈大哥,想配一把备用钥匙却怎么也找不到地方......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微需求”,就是我们扛起扁担的理由。
基于这样的初心,我们以44个社区实践站为基地,让志愿者化身“移动服务队”,用三根扁担挑起民生温度。

第一根扁担:挑着理论走街坊。大家都知道,文明实践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探索“服务+宣讲”模式,一边动手解决群众生活小难题,一边用家常话、身边事讲理论政策、先进典型和《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等。

在车站路社区,一位保洁阿姨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们。她坚守扫地岗位长达12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当邀请她分享时,她搓着粗糙的双手说:“我没什么文化,就想着把地扫干净,让大家出门有个好心情。做工作,就要把它做好!”这句质朴的话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最动人的服务理念、最朴实的劳动精神,就蕴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她的故事,正是“文明小货郎”想传递的核心价值——在平凡中发现伟大,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让理论宣讲接地气、有温度、能共鸣。

第二根扁担:挑着菜单问需求。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通过社区走访、网格调研,我们梳理出居民高频需求清单,整合资源提供“菜单式”服务,如文明实践服务区提供免费理发、磨刀、洗锅等生活刚需;公益义诊区有口腔义诊、保健按摩、艾灸理疗等健康服务;非遗文化区的编织、剪纸、竹雕吸引居民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这份精心调制的菜单,是我们对群众急难愁盼最温暖的回应。
第三根扁担:挑着温暖不打烊。我们打破“固定场地”限制,让服务真正“动”起来。针对高龄老人、残障居民等特殊群体,我们带着工具箱、理疗仪入户服务。同时设置“互动答疑区”,社区书记、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对政策咨询、社保办理、水电代缴等问题当场回应、高效解决,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沟通零时差”。

为了让这三根扁担挑得更稳,走得更远,我们建立了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精心组织。我们制定《“文明小货郎”便民服务计划》,明确每场活动“筹备——执行——反馈”三阶段流程:事前与社区对接需求、规划摊位布局、商讨相关细节;事中及时调整服务节奏,做好应急保障措施;事后进行新闻宣传,扩大项目影响,传递温暖声音。
资源联动。积极整合部门文明实践服务队、非遗文化传承人、能工巧匠、爱心企业等各类资源,组建专业高效的“文明小货郎”服务队,从岗前培训到统一标识,让服务既彰显“专业范”,又充满“烟火气”。

问效于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每场活动我们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观察各项目的参与热度,根据反馈不断优化服务清单,确保项目活力常在,群众真心认可。

“文明小货郎”项目实施以来,已走进26个社区,开展了30场活动。从一把把菜刀的研磨,到一声声政策的解读;从一次次血压的测量,到一场场反诈的提醒。我们看到:遛狗不牵绳的行为大幅减少;开车礼让行人更主动了;好人好事也多了起来。更可喜的是,许多居民主动加入“文明小货郎”项目,形成了“受助——助人——共助”的温暖循环。这不仅是一次次服务的延伸,更是文明力量的蓬勃生长。
“文明小货郎”这根行走的“扁担”,挑的是便民服务的温度,传的是文明新风的芬芳,走的是新时代党群连心的暖心路。让我们一起,为这份流动的温暖接力,为这座城市的文明添彩!
(编辑:王媛媛 责编:聂国力 编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