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发软,蝉鸣里裹着化不开的暑气,人人都想往空调房里钻,捧着冰饮贪那一时的凉爽。中医认为,天越热,越得离那“凉”远些——喝口热茶,晒会儿太阳,睡前泡泡脚……这些看似与暑气“对着干”的事,藏着顺应时节的养生智慧。
你看那夏日的草木,枝繁叶茂向着阳光,可地下的根却在悄悄蓄着清凉。人也一样,暑气蒸腾时,阳气都涌到了体表,毛孔张着像门窗,汗珠子滚滚往外跑,内里反倒像空了,透着虚寒。就像老家的地窖,三伏天里摸进去,石壁是凉的;寒冬腊月掀开盖,反倒带着点温乎气。人体这“外热内寒”的性子,原是顺应天地的规律,偏有人不懂,空调开得像冰窖,冰西瓜、冰汽水往肚里灌,薄衣短裙迎着风,寒气便顺着张开的毛孔往里钻。先是感冒咳嗽找上门,再往后,脾胃也闹起别扭,饭不想吃,肚子发胀,稀稀拉拉的腹泻缠上了身,才知这是“贪凉”的代价。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夏天的热,原是老天爷给的补药。阳气最盛时,正好把积了一冬的寒湿往外赶。不必刻意去追高温,一杯热茶慢慢喝,茶汤滑过喉咙,暖意顺着经脉往下走,汗就出得通透;午后找块晒得着太阳的地方,让阳光落在背上,像盖了层暖融融的毯子,筋骨都舒展开;晚上睡前烧盆热水泡泡脚,热气从脚底往上蹿,连带着心里的烦躁也淡了。若是想更妥帖些,贴一贴益合易贴,让辛温的暖意渗进筋骨,再吃些元气宝补补底气,内外相和,把阳气养得足足的,秋冬时节那些老毛病,自然就少了踪影。
这“以热制热”的道理,说到底是顺着身体的性子来。就像夏日的雨,越是闷热,一场透雨过后越清爽。用温和的热意唤醒新陈代谢,让体内的浊气随着汗排出去,人反倒觉得通体舒畅,暑气也像是被悄悄卸了力。原来对抗炎热的法子,从不是硬碰硬,而是借势而为,在暑热里养出一身安稳的阳气。
——乙巳年小暑
(通讯员:书剑飘香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