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 “启智润心,耐心耕耘,守望成长。”在咸宁东方外国语学校,教师们怀揣着一致的追求:育英才,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女教师们更是以涓涓细流般的关怀呵护着学生们的心灵,她们关怀备至,用真心引领学生奔赴远方。高二(11)班班主任、语文教师罗晶就是这些女教师中的优秀代表。
罗晶老师是中共党员,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改革先锋。在她眼中,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育人亦是育己,渡人亦是渡己。”这是她选择教师职业的初心,也是她一直坚守的信念。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咸宁东方外国语学校教师罗晶一直思考着、探索着。
罗晶老师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而激发这些潜能的关键,就在于让学习变得有趣。为了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吸引力,她精心打磨每一个环节。从备课开始,她就全身心投入,仔细阅读教材单元内容,思考整体思路,再结合学生学情制定教学方案。
“罗晶老师上课的时候,是一位充满魅力的导演。讲课时,她会组织我们进行角色扮演,让我们亲身体验课文中角色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她还巧妙地将现代流行文学与经典文学相结合,使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学作品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很期待上罗老师的课,她让我在学习中深深感受到了快乐”。教室里,一群学生热切地“分享”着自己的语文老师,话语中是按捺不住的钦佩和热爱。
因材施教,助力每颗“种子”成长
作为班主任,罗晶老师的班级管理方式更是充满智慧与温情。小组建设是她班级管理的重要抓手,每学期开学,她都会认真研究学生情况,采用6人小组制,组建学习小组。在小组建设过程中,从组长的选拔、组员的分配,到小组文化的形成、小组的评价,她都精心安排。组内互帮互助,组间交叉考核、挑战评比,每周的考核结果在班级群通报,形成了完整的量化考核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团结协作,班级也形成了团结友爱、勤学好问的良好班风。
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保障,罗晶老师以小组量化考核制度为核心,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如班干部值日制度、课代表学科考核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的驱动下,班级的每一项事务都有专人负责,每一名学生的表现都能得到及时考核,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通过设置班级“话吧”,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打破“唯成绩论”,实行“自评+师评+家评”多元评价模式;借助“班级德育量化积分表”,评选“每周课堂表现最佳小组”“优秀寝室”“卫生达人”,实现短周期、多维度综合性评价。对优秀个人和优胜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后的小组和个人进行教育和惩戒。她还建立了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和班级违纪档案,撰写班级日记,用文字和数据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在作业设置上,罗晶老师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困生,她减少机械抄写类作业,布置听写字词和听写改错、文学常识填空;中等生,则布置文本分析、写作片段练习;学优生,则推荐一些经典书籍,鼓励他们拓展阅读,进行作品比较研究、专题探究。
用爱陪伴,成长路上的 “暖心人”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更需要对学生“多一度”地关爱。
每天清晨,她总是早早来到教室,静心等待学生们的到来;三餐之后,她会在校园里悉心守护,关心学生们的生活;晚自习时,她又会耐心陪伴,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晚就寝,她会叮嘱学生盖好被子。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进了学生们的内心,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学生们会把舍不得吃的水果、零食分享给她,亲切地叫她“晶姐”。在她的陪伴下,班级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与被爱。
在罗晶老师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王静(化名)的女孩性格内向,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作业也敷衍了事,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下游。察觉到她的情况后,罗晶老师主动出击。她从王静感兴趣的动漫入手,和她聊天,拉近彼此的距离。发现王静对故事有想法后,罗晶老师鼓励她把脑海中的故事写下来,并在作文课上朗读她写得精彩的段落,毫不吝啬对她的赞美,慢慢地,王静的自信心开始提升。
课堂上,罗晶老师特意安排性格开朗的同学和王静一组,引导她参与交流,锻炼她的表达能力。课后,罗晶老师还为她制定了阅读计划,从简单有趣的《青年文摘》《读者》开始,逐渐培养她的阅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罗晶老师始终关注着王静同学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变得开朗自信,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期末考试时,她的成绩从60分提高到了90分,实现了质的飞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罗晶老师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每一位学生,她的耐心、细心和爱心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也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格物愿为红烛火,笃志常作杏坛人。”这是罗晶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她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咸宁东方外国语学校有许多这样美丽而忙碌的身影。她们在教育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爱与责任,为学生们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每一个梦想都能在这里绽放光芒。
(通讯员:郑微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