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手术室外的时光,每一秒都牵着心

2025-10-06 09:49

云上咸安报道 2025年9月8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二楼,心血管外科手术室的门还没合上,我的心就先被揪得发紧。我和儿子扶着老公躺上手术床,看着他熟悉的眉眼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忽然慌得厉害——那是要在心脏上动刀子啊,是我揣在心里疼了二十多年的人。

脚步刚挪到等候区,心里就忍不住一遍遍默念:求手术能顺顺利利。直到防辐射的大铁门“吱呀”着要关严,医生的声音才穿透焦灼:“大概两个小时,安心等。”可“安心”两个字,怎么就这么难落进心里。

等候的长椅凉得刺骨,我却坐不住,总在过道里来回走。时光像被拉得又细又长,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片段,竟顺着这漫长的等待,一点点冒了出来。

我和老公是高中同学,人群里他不算起眼,不爱说话,也不会说讨巧的话,可我偏偏就喜欢他那股温文尔雅的劲儿,喜欢他站在阳光下时,高大的身影落下来的光。一晃眼,认识三十二年,结婚二十三年,他从没跟我红过脸,更别说吼我一声、碰我一下。旁人总说我活成了幸福的小女人,只有我知道,这份“幸福”,是他用二十多年的迁就和疼惜,一点点堆起来的。

可老天总爱开玩笑,幸福的路,总要绕些弯,受些考验。2015年,儿子才十岁,老公体检时查出左肾积水和萎缩。当时,我们跑遍了武汉的医院、去了省人民医院,甚至去了广州的陆总医院,有医生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声音压得很低:“怀疑是恶性肿瘤,最好去同济找专家再看看。”

那句话像一声惊雷,当场就把我震蒙了。我站在医院的走廊里,看着来往的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是他没了,我该怎么办?同济医院的医生商量着,手术时同步切片快检,若是肿瘤就直接切除器官,若是良性就保守治疗。那几个小时的等待,比这次更煎熬,直到医生出来说“快检结果好,上双J管就行”,我才腿一软,对着天花板连连叩谢——总算,把他的命捡回来了。

他就是这样的人,慢性子,对谁都好,唯独对自己不上心。从医三十年,在桂花镇卫生院的时候,村里老人只要喊一声,他就免费给量血压,村民无论问多少遍病情,他都耐着性子答。有次九龙村的一位老奶奶,孙子得了急性脑膜炎,是他连夜救回来的,还悄悄垫了三十多元医药费。后来老奶奶提着自家晒的苕线粉条来谢,他推了半天没推掉,回来跟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这点事不算啥。”

今年八月底,他才轻描淡写地跟我说:“去武汉做个小手术。”我心里“咯噔”一下,追问下去才知道,2023年他就查出了房扑,后来慢慢变成了房颤。可那时候,他父母卧床六年,离不开人,他就把自己的病藏了起来,一边上班,一边扛着照顾老人的担子,从没跟我提过一句难受。直到今年父母走了,他才松口,说“自己的问题也该解决了”。

我看着他平静的脸,忽然觉得鼻子发酸——这个男人,总把大家庭扛在肩上,把自己的疼,藏在最底下。我们问了好多人,从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以及亚心医院的六位专家里,最终选定了中南医院的鲁志兵团队。9月2日去看门诊,鲁医生看着病历叹气:“该早点来的,还能手术,别再拖了。”

住院后的检查一拨接一拨,查血、造影、CT、食道B超……偏偏又引发了过敏性紫癜,原定9月4号的手术,只好改到9月8号。原定9月4号的手术,只好改到9月8号。说起来也可笑,我这辈子都信唯物,可那时候竟偷偷松了口气——9月4号是阴历十三,中元节前夕,老辈人说那是“鬼门关”未关,我总怕不吉利。就连那些天穿衣服,我都特意避开蓝色,就怕“蓝”谐音“难”,怕有不好的兆头。

等候的时间,我开始一分一秒地数。3点16分,他进了手术室;5点16分,两个小时到了,我眼睛死死盯着那扇门,连眨眼都舍不得,就盼着门能快点开。可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门还是纹丝不动。我又开始来回走,手心里全是汗,心像被攥着,越攥越紧。

儿子看出了我的慌,走过来拍拍我的背,声音轻轻的:“妈妈,没事的,爸爸吉人自有天相,鲁医生技术好,肯定没问题。”我停下脚步,望着那扇冰冷的门,忽然就安静了,可心里的焦灼一点没减,就怕错过他出来的那一刻。

又过了二十分钟,就在我鼻子一酸,眼泪快要掉下来的时候,手术室的门,终于缓缓移开了。

“熊良淦家属,手术非常成功,别担心!”

医生的话刚落,我悬着的心“咚”地一下落回了肚子里,那大概是我这辈子听过,最动听的一句话。我跟着医生过去,小心翼翼地扶着他,从手术推床挪到移动病床上,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碰疼他。医生叮嘱的话,我一字一句记在心里:24小时内别下床,胸部和大腿的止血包别滑落,8小时内不能吃喝,一个月内别负重,要吃软稀的流食……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儿子守着他。给他擦洗身体,端屎接尿,喂水喂药喂饭,每一件事都做得一丝不苟。就像二十多年前,我剖腹产生孩子,他在医院守着我那样,耐心又细致。

因为照顾得周到,他恢复得很快,手术三天后就能出院了。那天他靠在床头,笑着说:“被人照顾的感觉,还真不错。”我嗔怪地看他一眼,心里却软得一塌糊涂:“人本来就是相互的呀。谢谢你这些年疼我,把我的胃病调好,还一直盯着我爸的老慢支,不让哮喘加重。你这么好的人,下辈子,我还嫁你。”

他愣了一下,忽然伸出手,要跟我拉钩:“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说好下辈子嫁我,谁食言,谁是小狗。”

我笑着把手伸过去,指尖碰到他的手,还是熟悉的温度。那一刻,所有的焦灼、担忧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满心的安稳——这辈子守着他,下辈子,还要接着守。

(特约记者:胡剑芳 一审:章琼丹 终审:伍伟)

云上咸安报道 2025年9月8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二楼,心血管外科手术室的门还没合上,我的心就先被揪得发紧。我和儿子扶着老公躺上手术床,看着他熟悉的眉眼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忽然慌得厉害——那是要在心脏上动刀子啊,是我揣在心里疼了二十多年的人。

脚步刚挪到等候区,心里就忍不住一遍遍默念:求手术能顺顺利利。直到防辐射的大铁门“吱呀”着要关严,医生的声音才穿透焦灼:“大概两个小时,安心等。”可“安心”两个字,怎么就这么难落进心里。

等候的长椅凉得刺骨,我却坐不住,总在过道里来回走。时光像被拉得又细又长,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片段,竟顺着这漫长的等待,一点点冒了出来。

我和老公是高中同学,人群里他不算起眼,不爱说话,也不会说讨巧的话,可我偏偏就喜欢他那股温文尔雅的劲儿,喜欢他站在阳光下时,高大的身影落下来的光。一晃眼,认识三十二年,结婚二十三年,他从没跟我红过脸,更别说吼我一声、碰我一下。旁人总说我活成了幸福的小女人,只有我知道,这份“幸福”,是他用二十多年的迁就和疼惜,一点点堆起来的。

可老天总爱开玩笑,幸福的路,总要绕些弯,受些考验。2015年,儿子才十岁,老公体检时查出左肾积水和萎缩。当时,我们跑遍了武汉的医院、去了省人民医院,甚至去了广州的陆总医院,有医生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声音压得很低:“怀疑是恶性肿瘤,最好去同济找专家再看看。”

那句话像一声惊雷,当场就把我震蒙了。我站在医院的走廊里,看着来往的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是他没了,我该怎么办?同济医院的医生商量着,手术时同步切片快检,若是肿瘤就直接切除器官,若是良性就保守治疗。那几个小时的等待,比这次更煎熬,直到医生出来说“快检结果好,上双J管就行”,我才腿一软,对着天花板连连叩谢——总算,把他的命捡回来了。

他就是这样的人,慢性子,对谁都好,唯独对自己不上心。从医三十年,在桂花镇卫生院的时候,村里老人只要喊一声,他就免费给量血压,村民无论问多少遍病情,他都耐着性子答。有次九龙村的一位老奶奶,孙子得了急性脑膜炎,是他连夜救回来的,还悄悄垫了三十多元医药费。后来老奶奶提着自家晒的苕线粉条来谢,他推了半天没推掉,回来跟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这点事不算啥。”

今年八月底,他才轻描淡写地跟我说:“去武汉做个小手术。”我心里“咯噔”一下,追问下去才知道,2023年他就查出了房扑,后来慢慢变成了房颤。可那时候,他父母卧床六年,离不开人,他就把自己的病藏了起来,一边上班,一边扛着照顾老人的担子,从没跟我提过一句难受。直到今年父母走了,他才松口,说“自己的问题也该解决了”。

我看着他平静的脸,忽然觉得鼻子发酸——这个男人,总把大家庭扛在肩上,把自己的疼,藏在最底下。我们问了好多人,从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以及亚心医院的六位专家里,最终选定了中南医院的鲁志兵团队。9月2日去看门诊,鲁医生看着病历叹气:“该早点来的,还能手术,别再拖了。”

住院后的检查一拨接一拨,查血、造影、CT、食道B超……偏偏又引发了过敏性紫癜,原定9月4号的手术,只好改到9月8号。原定9月4号的手术,只好改到9月8号。说起来也可笑,我这辈子都信唯物,可那时候竟偷偷松了口气——9月4号是阴历十三,中元节前夕,老辈人说那是“鬼门关”未关,我总怕不吉利。就连那些天穿衣服,我都特意避开蓝色,就怕“蓝”谐音“难”,怕有不好的兆头。

等候的时间,我开始一分一秒地数。3点16分,他进了手术室;5点16分,两个小时到了,我眼睛死死盯着那扇门,连眨眼都舍不得,就盼着门能快点开。可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门还是纹丝不动。我又开始来回走,手心里全是汗,心像被攥着,越攥越紧。

儿子看出了我的慌,走过来拍拍我的背,声音轻轻的:“妈妈,没事的,爸爸吉人自有天相,鲁医生技术好,肯定没问题。”我停下脚步,望着那扇冰冷的门,忽然就安静了,可心里的焦灼一点没减,就怕错过他出来的那一刻。

又过了二十分钟,就在我鼻子一酸,眼泪快要掉下来的时候,手术室的门,终于缓缓移开了。

“熊良淦家属,手术非常成功,别担心!”

医生的话刚落,我悬着的心“咚”地一下落回了肚子里,那大概是我这辈子听过,最动听的一句话。我跟着医生过去,小心翼翼地扶着他,从手术推床挪到移动病床上,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碰疼他。医生叮嘱的话,我一字一句记在心里:24小时内别下床,胸部和大腿的止血包别滑落,8小时内不能吃喝,一个月内别负重,要吃软稀的流食……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儿子守着他。给他擦洗身体,端屎接尿,喂水喂药喂饭,每一件事都做得一丝不苟。就像二十多年前,我剖腹产生孩子,他在医院守着我那样,耐心又细致。

因为照顾得周到,他恢复得很快,手术三天后就能出院了。那天他靠在床头,笑着说:“被人照顾的感觉,还真不错。”我嗔怪地看他一眼,心里却软得一塌糊涂:“人本来就是相互的呀。谢谢你这些年疼我,把我的胃病调好,还一直盯着我爸的老慢支,不让哮喘加重。你这么好的人,下辈子,我还嫁你。”

他愣了一下,忽然伸出手,要跟我拉钩:“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说好下辈子嫁我,谁食言,谁是小狗。”

我笑着把手伸过去,指尖碰到他的手,还是熟悉的温度。那一刻,所有的焦灼、担忧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满心的安稳——这辈子守着他,下辈子,还要接着守。

(特约记者:胡剑芳 一审:章琼丹 终审:伍伟)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