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咸安区横沟桥镇农民丰收节的歌声,裹着金秋的风飘向袁铺村的田垄。新农人陈绪娇直起腰,指尖还沾着松软的潮气,望着眼前连片的作物,情不自禁跟着哼唱——那歌声里的“希望”,正是他这两年在土地里扎下的根。
皮肤晒成深褐色,裤脚沾着泥点,远远望去,1988年出生的陈绪娇和地里耕作的老农没两样。可他眼里藏着不一样的光:那是带着科技劲儿的笃定,是从工程行业跨界而来、誓要在荒地上“刨出金”的执拗。
2024年前,陈绪娇还在外地做工程,每次回乡看到村里大片旱地被撂荒,心里总堵得慌。“农业不是只能靠天吃饭!”他毅然返乡,流转袁铺村、孙田村等四个村共1200亩土地,成立湖北晟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消息传开后,村民劝他:“投入大、周期长,你这是何苦?”他只笑:“我偏想试试,能不能斗出点不一样的。”
别人不愿碰的旱地,成了他的“试验田”。最初种白术、桔梗这些金贵的中药材,他是十足的“门外汉”:不懂土壤保水性,一批白术苗刚冒芽就蔫了大半;分不清病虫害信号,看着作物受损急得蹲在田埂上发呆。可他不认怂——买一摞农业书籍,白天泡在地里观察叶片长势,晚上对着书本琢磨施肥比例;市区农业专家的办公室,他跑了一趟又一趟,深夜还打着手电去地里查看墒情。
慢慢地,陈绪娇的地里藏起了“高科技”:全智能化播种机精准把控种子间距,误差不超厘米;无人机盘旋巡查,病虫害、缺水缺肥等在屏幕上一目了然;数控系统自动调配水肥,智能喷灌的水雾细密均匀,每株苗都能“喝”到刚好的养分。“这台播种机花了8.8万元,喷灌系统迭代了三套才合用。”过去一年,他投100多万购置农机,旋耕机、撒肥机、洒水车摆了一院子,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旱地,变成了现代化种植基地。
村里老周第一次见无人机,凑过来疑惑:“这玩意儿能种好地?”陈绪娇拉他到屏幕前,指着偏黄的地块:“周叔您看,它能精准找到缺水的地,施肥不浪费。”老周看着无人机随后精准作业,忍不住感叹:“现在的农业,真不一样了!”
除了中药材,陈绪娇还种上了再生高粱,一年能收两季。2025年夏天,1300多亩高粱秆粗叶茂,沉甸甸的穗子晃成金色海洋。“单季亩产600斤,二季亩产900斤,预计收入180万元!”他给村民算收成账时,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可这份收成来之不易:曾遇连续一个多月干旱,他调洒水车忙到凌晨三点,困了就在车里眯会儿;也曾因病虫害,背着药桶在地里喷药,衣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结出一层白霜。“这些作物就像我的孩子,不能看着它们出事。”他擦着汗说。
跨界农业两年,陈绪娇早摸透了“人道与天道”:种中药材要靠精细管护,懂市场周期更要顺势而为。他研究白术价格走势——2024年从70元/公斤涨到200元,2025年回落至40-70元,算着亩产500公斤干货、1.2万元成本,把利润账算得明明白白。得知“中国武汉中药材交易中心”即将在蔡甸开业,他更期盼着:“以后对接大市场,路就更宽了!”
如今,合作社红火了,陈绪娇没忘带着乡亲一起干。他把种植经验全盘分享,教村民用智能设备判土壤湿度;有人想种高粱,他帮选种、找销路,还承诺回收收成。“农村大有可为,我想让更多人看到,荒地里能种出‘金疙瘩’。”
夕阳西下,智能灌溉系统喷出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陈绪娇站在田埂上,风裹着高粱与中药材的清香拂过脸颊。这个不起眼的新农人,像一棵扎根黄土地的白杨树,用科技和汗水浇灌出希望——不仅让荒芜的土地焕发生机,更让“新农人”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发了芽。
未来,他还想扩大种植面积、引进优质品种,让更多乡亲加入现代种植。“只要敢想敢干,这片土地还能长出更多希望。”陈绪娇望着田野,语气坚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的故事还在继续。
(作者:杨华 一审:章琼丹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