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咸宁沦陷7年。在这7年中,中国共产党和咸宁各界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抗争、敢于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特编写咸安区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以纪念这场可歌可泣的伟大胜利。
1938年
1月,咸宁县壮丁训练队队长邱俊清带人到张公破坏咸宁抗日后援会,扬言要抓会长聂洪声,聂闻讯后,离开咸宁重返延安。(聂洪声走后,成立不到2个月的咸宁抗日后援会即停止活动。)
3月,中共湖北临时省委派董凌云、许鸾修、韦君文、谭鑫伟等共产党员到咸宁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工作,并在咸宁抗日动员委员会内部成立中共咸宁抗日动员委员会支部,董凌云任支部书记,许鸾修任组织委员,韦君文任宣传委员。
4月4日,国民革命军汤恩伯部五〇三团副团长童亚(今浮山街道人)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遗体被送回咸宁,乡民沿途哀悼。
4月,中共湖北临时省委派湖北省战时乡村促进会农村工作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陈士堃率队充实咸宁抗日动员委员会。咸宁抗日动员委员会队伍扩大到40多人,下设总务、组织、歌咏、话剧、演讲、壁报6个小组,各组均以共产党员为组长。根据分工,在全县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5月22日,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派省委委员兼武昌区委书记何功伟回家乡咸宁,重建党组织,组织鄂南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保卫家乡。
7月6日,何功伟从武汉回到家乡咸宁柏墩时,恰逢扶摇社(进步学生组织)年会在柏墩顾家祠堂举行。何功伟主动提出参加年会,年会主持人雷同欣然应允。何功伟在会上介绍武汉保卫战开始以来全国抗战的形势,分析战局的发展变化,指出咸宁和整个鄂南面临的严峻局面,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号召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动员民众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后来,扶摇社20名社员中先后有13人加入共产党,除1人后来叛变外,其余12人都成为咸宁和鄂南地区抗日时期的骨干力量,有5人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
7月7日,咸宁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在县城举行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大会,县长戴超群参加大会并发表抗日救国动员讲话。
7月27日中午,日军派6架飞机首次空袭咸宁县城,铁路桥、水塔被炸坏,火车站周围、北门、中城通向火车站街道两边的商铺、房屋被炸塌,货物机械用具大都被焚毁。此次空袭,造成县城520多名军民死伤,300余间居民房屋被炸垮,3节装有药品粮食被服等军用物资的火车厢被炸毁。(8月2日后,日军每天出动飞机3~6架轮番轰炸县城,房屋十毁其九,居民死伤无数。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城炸毁住宅58处,房屋87栋,计1000余间,占县城房屋总数的90%以上,加工机械31架(台),生产工具家具12万多件,杂货1800多件,布匹700多尺,百货700多件,陶瓷琉璃器皿14300多件,粮食38000多斤,衣物500余箱,鸡鸭1700多只,生猪150多头,棺木60余副。至咸宁沦陷时止,日军不仅轰炸县城还轰炸附近村庄和官埠桥、汀泗桥等粤汉铁路沿线商业集镇。全县因空袭死亡近900人,170多户人家家破人亡,790多人无家可归,4980多人背井离乡,四处逃难。)
7月,在咸宁抗日动员委员会工作的中共党员奉省委之命,全部撤离咸宁,返回武汉。
何功伟发展何功国(何勋)、何功济(何愚)、雷同3人入党,并成立中共咸宁柏墩支部,雷同任支部书记。这是土地革命战争失败后,咸宁建立的首个党组织。
遵照中共湖北省委指示,何功伟与红军撤退时留在鄂南坚持地下斗争的中共党员黄全德、潘际汉、林平等人会合,组建中共咸宁中心县委,何功伟任中心县委书记,潘际汉任组织部部长,黄全德任宣传部部长;中心县委机关驻柏墩中田畈何家花园旁的中田小学,统一领导咸宁、通山、崇阳、通城、蒲圻、嘉鱼6县党的工作。
为加强对全县党的工作的领导,在柏墩中田畈成立中共咸宁县特别支部委员会,隶属咸宁中心县委。
何功伟派人利用搜集到的枪支,在垅口冯的太尉庙建立咸宁农民抗日自卫队,有40多人,10多条枪。
8月,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将中共咸宁县特别支部改为中共咸宁县委;受省委派遣,和钱远镜、李一戎一起从武汉回到咸宁的何功楷被任命为中共咸宁县委书记。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的决定,在咸宁、大冶两个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组建的中共鄂南区特别委员会(简称鄂南特委)在咸宁县仙人墩(今桂花镇盘源村)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咸宁、通山、崇阳、通城、蒲圻、嘉鱼、阳新、大冶、鄂城、武昌等鄂南10县党的工作;何功伟任特委书记,刘青任组织部部长,黄全德任宣传部部长,特委委员有郭益进等人。
中共鄂南特委在柏墩中田畈召开咸宁县党员会议,研究扩大抗日武装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特委书记何功伟在会上强调指出三个问题:一是与会人员要带头,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保证抗日游击武装的给养;二是发动在大革命时期打冲锋的人员或其亲属,参军参战;三是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争取本地士绅,利用各方面的关系,建立联合抗日武装。
滨湖简易飞机场项目竣工。项目于同年5月动工,历时4个月;由咸宁县国民政府动员民众修建。
9月底,何功伟召集雷同、李一戎、雷光壁、钱远榕、朱念武、何功金等40多位青年学生在白鹤辅兴街蔡学谷家开会,宣布成立咸宁学生战时工作团,由雷同任工作团党团书记。何功伟为该团制定的纲领是:“广泛团结全县学生,推进各种战时工作,动员全县民众,为救国救乡而抗战到底”。
10月中下旬,在何功伟的领导下,有300余人的咸宁县国民自卫第二大队(后更名为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咸宁第二大队)正式成立,何寰桢任大队长,雷同任大队指导员。下辖3个中队,以原咸宁农民抗日自卫队为第一中队,刘祚江任中队长,雷同兼任指导员;以县政府警卫队为第二中队,钱远榕任中队长,钱远镜任指导员;以原县保安团的一个中队为第三中队,刘克林任中队长,何功国任指导员。大队部和第一中队驻挂榜山的大宕坪,第二中队驻马桥钱庄,第三中队驻白沙桥附近。全大队有300余条枪,其中3挺重机枪。
10月27日,武汉失守。贺胜桥国民党守军张发奎兵团所属部队奉命撤退。
日军华中派遣军直辖第九师团、第十一军第二十七师团进犯贺胜桥、桃林铺,占领粤汉铁路上的施堂车站(在贺胜桥与横沟桥之间,后撤销),并兵分两路继续向南进犯。
10月29日,日军第九师团前锋部队占领咸宁县城。
县长刘人俊率县政府一班人移居咸宁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的古田畈。
何功伟、何寰桢、何功国、何功济等人率领咸宁县国民自卫第二大队登上挂榜山(雷同因故迟到两天),以挂榜山为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
10月30日—11月1日,日军先后进犯汀泗桥、柏墩。国民革命军守军第十九集团军罗卓英部虽顽强阻击抵抗,但汀泗桥、马桥、柏墩仍相继失守。
11月2日,县长刘人俊携印离岗,咸宁县国民政府解体。
11月8日,日军第十一军前线指挥所驻扎咸宁县城。
11月上旬,驻扎在柏墩据点的一个日军小分队从柏墩出发,朝挂榜山下的鸣水泉方向进发。咸宁县国民自卫第二大队哨兵发现敌情,立即向大队部报告。何功伟、何寰桢、雷同紧急磋商后,率部在挂榜山鸡冠亭西南坡伏击日军,遭伏击的日军仓皇逃回柏墩据点。战斗持续10多分钟,击毙日军2名,击伤日军数人。(此战虽未达到全歼日军的预期目标,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打响了鄂南抗日游击战第一枪,鼓舞了全县军民的抗日斗志,坚定了人们的抗战信念,对推动咸宁乃至整个鄂南抗日游击战的开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1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收复县城。(不久,县城又沦陷。)
11月,咸宁县第三区区长吴良佐会同周锡武成立抗日游击队,吴良佐任队长。
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简称鄂一区)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司令李辉武率专署机关和湖北省保安第六团(1941年6月3日,湖北省保安第六团被调往崇阳)由蒲圻(今赤壁市)来到咸宁大幕山,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以胡家街为专署机关和保安司令部驻地,统一整编鄂一区地方抗日武装队伍,指挥各地开展抗日游击战。
12月1日,钱惕元被鄂一区专署任命为咸宁县代县长,在爱厚乡(今大幕乡一部分)的井头周重建咸宁县国民政府(不久迁到燕窝沈村)。
12月初,马桥据点日军到挂榜山八挂岩“扫荡”,咸宁县国民自卫第二大队第三中队指导员何功国带领游击队员埋伏在八挂岩险要处伏击日军,打倒日军2人。
咸宁县国民自卫第二大队第二中队中队长钱远榕、指导员钱远镜率领一班人在高赛岭伏击日军军车,击伤日军多人。
12月底,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兼第一二八师师长王劲哉以元旦团拜名义通知总指挥部直属咸宁第二大队(即咸宁县国民自卫第二大队)大队长何寰桢去第一二八师司令部参加1939年元旦团拜会。何寰桢接到通知后,和大队指导员雷同一起,带着4名手枪队员从大宕坪前往第一二八师司令部驻地——蒲圻随阳张家坪附近的一个村庄。到达第一二八师政治部驻地张家坪后,雷同和4名手枪队员留下等候,何寰桢独自一人前往司令部(距张家坪一里多路),即遭到扣押。所谓元旦团拜,只不过是王劲哉使的诡计。王威逼何寰桢交出咸宁第二大队的人和枪,企图吞并这支队伍,遭到何的严词拒绝。几天后,王在拉队伍去江北途中将何寰桢杀害。这就是抗战初期国民党顽固派在咸宁制造的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何寰桢事件”。
12月,咸宁县国民政府充实游击队,将游击队更名咸宁县民众自卫总队第一大队,吴良佐任大队长;下设3个中队,刘静波、李敬民、董发生任中队长。
由于武汉和鄂南各县相继沦陷,中共鄂南特委与湖北省委的联络中断,鄂南特委及其下属组织改由湘鄂赣特委领导。
湘鄂赣特委决定:将中共鄂南特委改为中共通山中心县委,何功伟任通山中心县委书记,黄全德任组织委员,王锡珍任宣传委员,何功楷任青年委员,吴铁钢任军事委员,王佛炳任委员;中心县委机关仍驻仙人墩。
驻曾家嘴日军下乡掳掠,一连抢劫几个村庄,押着几个村民挑东西向盆塘畈走去。何功国带领游击队员在去盆塘畈路边的小山上伏击日军。日军遭到突然袭击,丢下村民和抢来的财物逃回据点。何功国通知各村各户来认领被夺回的粮食、耕牛和衣物。
钱远镜、钱远榕获悉马桥维持会干事、汉奸沈逢臣(经常带日军下乡奸掳烧杀,强征粮食,民愤极大)回到钱沈,即率10余人的小分队奔袭钱沈,将正在睡觉的沈逢臣从家中拖至钱沈村土地庙旁枪决,并贴上“替日寇办事者杀无赦”的纸条。
到小龙潭等地抢劫的日军在遭伏击后,血洗小龙潭,致使小龙潭63人惨遭杀害,100余间民房被烧毁。
第九战区咸宁混成队在横沟老屋廖至施堂站的铁路上安放炸药,炸毁一列装有军马的日军军车的机车和8节车厢,军马大部分被炸死炸伤。
下半年,王功魁、夏干臣在原抗日后援会的基础上,在张公、贺胜桥一带成立抗日十人团,抗日十人团中每10人为一组。抗日十人团是共产党领导的外围抗日群团组织。
冬,国民革命军197师(师长丁丙权)进驻咸宁县大幕一带。197师下辖1137团、1138团、1139团、1140团4个团,总兵力5200余人,除1139团驻通山外,其余3个团分别驻咸宁高桥、大幕、月塘等地。

(来源:咸安区档案馆 编辑:李萌 责编:聂国力 编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