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咸安报道 4月10日,区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盘活“土特产”,用好“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长“产”的链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民农机合作社阚文波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今天让我们走进新民农机,看该合作社是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延长产业链,帮助农户增收的。

4月13日,记者来到新民农机合作社,该合作社负责人阚文波正在对农机进行检查。据了解,新民农机合作社2016年成立,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0多台套,农机作业服务面积3万余亩,粮食烘干设备6组,100吨恒温谷仓6个,稻谷加工包装生产线一条,是咸安区一家集“耕、种、管、收、储、加工”综合性农机专业合作社。

据阚文波介绍,此前每年丰收就直接将稻谷卖给粮贩,利润不高,极大地打击了周边农户种粮的积极性。阚文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此一个延伸产业链,提高大米附加值的想法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我们是2016年回来创立农机合作社的,主要是搞农机服务、粮油种植,后来我们产出的粮食就直接卖给了粮贩,产生不了多大的效益。后来我一琢磨,注册一个品牌,建一个加工厂。我们把自己种出来的大米进行加工,自己卖给市民,然后来延伸产业链,提高效益,提高收益,这样才能激发种粮大户和周边百姓种粮的积极性。”阚文波介绍道。

既然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大米品牌,就要从改良品种开始,要统一农户种植大米的品种,避免各品种大米掺杂,拉低质量。阚文波通过多方调研,引进种植“虾稻一号”“泰优398”等优质水稻良种,为此他建设了1000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自己率先进行实验。与此同时,合作社与农户抱团发展,签订订单,为农户和社员提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以及烘干、收购等服务,提升农户种植收入。2022年合作社服务区水稻生产相较前一年,每亩增产53.6公斤,降低生产成本45元,增加收益158.1元。
阚文波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计划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与华之夏种业合作,选他们一季大米的品种来进行推广,在我们周边农户和大户或家庭农场进行全面推广,种植一个单一的品种,进行订单生产,为他们提供好服务,保证好他们的利益。第二个,老百姓种好的粮食以后,我们进行收购,保证我们‘八月籼’大米的原粮,从而打造好我们‘八月籼’大米的品牌,争取把‘八月籼’大米送到我们市民的餐桌上。”
(咸宁台记者:夏晖 特约记者:柳杰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